文、图 | 夏晨

    老家东去十五里有一个小镇叫西屯。西屯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众多乡镇中的一个。据史书记载,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国,聚集三十万军队,掳掠泾州、邠州、凤翔,进犯礼泉等地。著名老将郭子仪奉命率军一万进驻泾阳,在灵台西原大败吐蕃,斩首五万。村里一个喜欢考究地方史的儿时玩伴说西屯是此次战役郭子仪屯兵之地,故千百年来此地名为西屯。

    这几天西屯镇过会。过会是老家的土话,特指举办物资交流会,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一般都在麦收后的农闲时节举行。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物资流通不畅,过会就成了一年一度必不可少的物资交流平台。一个乡镇一年过一次会,为期七至十天左右,届时各地商贾云集,设点摆摊交易,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也都会来看大戏,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品嚐各样美食。如今虽然交通便利,物流畅通,市场繁荣,但古老的过会传统却依然如故,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西屯的会明天就要结束了,家里的活也基本干完了,今天決定和紫苏同学去西屯跟会。跟会也是老家土话,意思是到过会的镇子上湊热闹。二妹家住在西屯镇子上,上午十一点妹夫开车来接我们,到家时二妹已备好了一桌美味佳肴,饱餐一顿后,想先休息一下,下午一点半再逛市場,看大戏,谁知连日劳累,一头栽倒就睡到了下午四点半,醒来后赶紧出门逛街。

    过会拼的是人气,跟会的人多人少是衡量会办得好不好的标杆。虽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但镇子上依然人头攒动。商家们可着劲儿地吆喝,招呼着门前走过的客人们。熟人们互相高声打着招呼,分享着彼此的收获和喜悦。过会中的西屯镇,分外热闹。

    过会的最初目的是物资交流,所以大街小巷挤满形形色色的商摊就是过会的基本特点之一。一顶帐篷,几张折叠床铺上台布,摆上五花八门的货物,一个商铺就开张了。最多的当然是鞋袜衣帽和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必需品。如今的西部乡下,虽然比不上发达地区富庶,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三十年前相比已是天上地下,集市上色彩斑烂时尚前卫的衣饰玲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跟一天会,品嚐各样美食是过会的传统特色。一个个食摊,一口口大铝锅架在青烟燎绕的碳炉上,蒸锅里,炒勺中,热气腾腾的各样美食刺激着过往路人的味蕾。麻花油饼,涼粉面筋,羊肉泡馍,牛肉拉面,酸汤面,臊子面,扯面,炒面,烩面,凉拌面,各色地方小吃让人应接不暇,不知该选什么好。除了陕甘地方食品,如今川味食肆也在老家遍地开花。都知道川湘嗜辣,其实灵台人也很能吃辣,无辣不成酒席。前不久和紫苏同学去参加村子里的一场婚礼,整桌酒席没有一道菜是不辣的,可怜的紫苏同学面对满桌美味佳肴却只有啃馒头的份。

    除了购物和美食,过会的另一个必有项目是吼秦腔。秦腔是陕甘人血管里流淌的旋律,无戏不成会。一场会办得成功与否,人气是否高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请的戏班子是否有名望。许多人跟会,就是为了看戏。可惜我今天睡过了头,误了看戏的时间,实在可惜。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华灯初上。过会中的西屯镇街道上,依然人头攒动,游人如织。锣鼓声骤然响起,犹如古战场上万马奔腾的蹄声呼啸而来,高音板胡激越的奏鸣声里,一声“河东城困住了宋王太祖”,拉开了吼秦腔的夜戏帷幕。逛了一天,顾不上看戏,该回家了。车子驶出西屯镇,过会的喧嚣渐渐地落在了身后。上次跟会,还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下次跟会,谁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呢?也许若干年后,过会也会和端午一样,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果真如此,那该多好!

原载:《中国日报》2019年10月16日